教育子女不是耍嘴皮的事﹔父母必須洞悉子女情勢,並要高瞻遠矚,因時制宜,身教言教,方能取得滿意效果。
以前社會沒那麼複雜,資訊沒那麼發達,子女心思比較單純。傳統的父母往往以自己的經驗為根基,以主觀的好惡為方向,採用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去教育﹕「我講的你就要聽」,「我的經驗豐富,總比你亂闖亂撞好」,「我的方法最管用,有效又省時」,「我是為你著想,免得你恨錯難返」……種種說法都算用心良苦,關懷備至,有時確可收到一時之效。但是,這些家長的話說得斬釘截鐵,能節省時間卻又沒有跟進討論或解釋清楚,說的時候又用上至高無上的權威口吻,於是效果大失。有些子女把這些肺腑之言當作「耳邊風」,有些更心生反感,久而久之,彼此的溝通便出現問題。不過,那時彼此珍惜感情關係,只要大家肯付出耐性,多點關心,衝突便很容易消弭,問題也不難解決。
近來,社會環境較複雜,資訊發達而渲染力強,子女的心思很難捕捉,問題繁瑣而生生不息,而教育也顯得困難重重。傳統的方法不管用﹔許多父母也懂變通,與子女溝通時態度日漸開明,說話溫柔體貼,不再呼喝指令,有時又肯用些心思,注意彼此的關係發展、心情、談話的氣氛語調等,但問題卻不減反加。毛病到底出在那裏呢?個人認為,是家長本身出現問題。許多家長忙於自身事務,忽略了家庭環境的營造及自身靈性的培育,對子女雖然有訓示輔導,但這些「言教」的說服力很弱,種種積極意義,都給「身教」消磨得不見影蹤。
過去二十年香港社會急速發展,人們工作辛勞而生活豐足。為了平衡身心,往往以物質享受作為生活追求的指標。事實上,紙醉金迷的生活容易蒙蔽人的心眼,身體的勞累也影響了精神的安息和靈性的成長。官能的快感或能滿足於一時,但心靈的空虛卻愈發不可補償。他們對子女溺愛,卻又因太忙碌而沒有滋育保養;陪伴子女成長的可能是空敞的大宅或無情愛的玩具,而子女缺少的是適度的困難挫折去磨練剛強。漸漸地,彼此的情緒的波動愈見明顯:喜則狂喜,怒則盛怒,要愛即愛,要罵就罵,思想上再不能留下空間去盛載和分享喜樂哀傷,生活上也騰不出時間去解決問題的是非短長。晚近幾年,九七回歸鞏固了這種扭曲了的生活,而金融風暴卻戳破了許多人的夢想。成年人對自身的操控愈見失效,而子女成長也受這股風氣影響。父母子女的溝通無法開導,家庭生活沒有良性的營造或調控;彼此都在失控的情緒旋渦中流轉,說話成了噪音,又或是指責謾罵的工具。許多「悲劇」的發生,都是血淚的控訴。父母或子女,若稍遇挫折便把自已推向絕望的深淵,那實在太不智了。家不成家,教育又從何說起?
是時候檢討和奮起改善了!改善的方法可能是重彈的舊調,但仍必須要認真處理。個人以為,應該由家長做起。父母不能流於指望子女「識做識想」,也不能限於單方宣佈良言美語的「言教」,而是要身體力行,引導扶持子女成長,也就是多行「身教」。個人方面,工作是必須的,但掙得基本生活後,最好能減少物欲的競逐。少了物欲追求,多了思想空間,身體不那麼勞累,精神也有餘裕去關懷子女。簡樸的生活可潔淨自己的靈性,與子女多接近自然能增加家庭的情趣。必須營造家庭生活的可愛,多爭取與子女相聚,共同應對,分享喜樂,才能有心靈的默契和進退的餘地。
活著真好﹕可以欣賞勝景,可以品嚐美食,可以呼吸新鮮空氣,可以跟好朋友相聚。年青人前途光明,需要發揮理想,才算無負此生!
- 返回
「老師」這個行業相信每一個作父母的都有直接或間接的交往;或許有欽敬的,或許有懼怕的,甚或有厭惡的;但我深信大部份的家長都有一份發自內心的敬意!謹藉此一鱗半爪聊作表揚,希望老師們在春風化雨的同時亦知道背後仍有一班家長的認同和嘉許,而他們所付出的心力一定會結出佳美的果實!
小兒中二班的一位中文老師是出名的嚴峻木訥,對於欠交的功課一定追究到底,而遲交的縱然做得多麼出色亦一定會扣分。這樣做本人認為絕對公道,亦給學生一個警惕和教訓。的確,這對一班驕橫跋扈的學生無疑是一聲棒喝,亦是一劑「清涼茶」,讓越來越多不守紀律的學生知所為,知所不為!
這類嚴謹的老師並不罕見,我所欣賞的是這位老師兼有柔情的一面,在小兒經過努力完成的功課上加以評許,再澆灌上人生道理,且以星星、貼紙輔助;這種盡心、盡性、盡意的鼓勵和薰陶,豈是等閒苟且的人所願為呢?
黃靄萍老師,本人衷心多謝您為學生所付出的一切,亦願您早日看見您所種的成果!當然,其他「英華」內執教鞭的老師,本人亦借此一角獻上最真誠的謝意,願上帝親自報答諸位的勞苦。
- 返回
誰說小六學生升中學要適應?我們作中一生家長的也要適應哩!
首先是上學的方式。中一孩子要自行上學和放學了,那小小的身軀,背著大大的書包,加上一件樂器,又近視,又「大頭蝦」,要乘三次車才能到達目的地。孩子唸小學時,只要帶他到校車站,推他上車,就舒一口氣。做家長的,尤其是做母親的,既要上班,又要關心孩子的安全,真是很難適應。
其次是家長與學校的聯繫。以前做小學家長時,只要打個電話到學校,就很容易找到老師,故此很快便了解到孩子的情況,有時老師亦主動聯絡我們,事無大小都在掌握之內。成為中學生家長之後,這一套已不再通行。老實說,直到今時今日,我都未曾認識孩子的班主任,眨眼學年又將結束了。
當然,孩子上了中學,一切都有改變,做家長的亦須改變既往的方式去關心孩子。故此,我惟有從「家長教師會」安排的活動尋求了解學校和孩子的中學生活。
從家教會的活動中,我觀察到這裡有班熱心的家長非常積極的推動會務,我也感到英華的老師全心全意地與家長共同進退,還有的是楊校長更鼎力支持。
還記得五月初的「親親孩子心」聚會,是一個星期日下午。英華校長和老師都抽空來和我們家長相聚。踏進英華校園,見到校長、老師和家長,想像到孩子身處這個環境學習,作家長的也放心不少。
雖然我未曾和孩子的班主任傾談過,但從孩子的描述中,我也彷彿認識了他。雖然我不完全了解孩子的學校生活,但從他的面容上,我想他的學校生活是頗愉快的。雖然校方與家長的溝通方式和以前的小學截然不同,但我見到這裡有一位親善的校長率領著一群熱心的教育工作者全力推動五育。
感謝英華的校長和教師以及一班熱心家長幫助孩子和我們順利過渡這學年。
- 返回
「我今年在英華書院就讀中學一年級。我慶幸能夠派到這間學校。這是我心儀的中學;當我來到這間學校,我就愛上了它。這裏有很多友善的老師。
「我最尊敬的老師就是羅漢良老師。他是一個知識廣博,為人和藹可親的老師。我在中文輔導班經過他的悉心教導,令我有更大的進步,我真的十分感謝他。在下一年,我雖不想入輔導班,但我也想繼續接受他的教導。」
以上是我兒子的心聲。我兒就讀英華書院後,明顯比以前開心活躍,做事更有自信心,這都要感謝學校各位老師的教導。
- 返回
從小學到中學,過渡期是十分重要的,因孩子需從兒童時期進入青少年階段,學習模式及心理均有很大的變化。我的兒子也經過這樣的路程。升讀中一時,在黃靄萍老師的悉心指導下很快便適應了中學的生活,她用很多方法令每一個同學知道自己需負的責任和義務,做錯了事應該承擔後果,需要怎樣補救等。她有自己一套方法去鼓勵學生遵從。在這套方法的帶引下,學生在潛移默化下接受了正確的做人處事態度,為成長中的幼苗不斷澆灌。
在興趣科目中,曾令琪老師不遺餘力地為學校音樂方面培育下一代。她十分鼓勵學生在音樂方面的進取,考公開試使個人在音樂上不斷進步,參加公開比賽吸取經驗,而管弦樂團更是音樂精英的培養地方,發揮學生在音樂方面的潛能,使他們在充滿自信下茁壯成長。
在學習階段,老師對學生的影響是最大的,在此向每一位老師致敬,感謝他們所付出的心血。
- 返回
加入家長教師會已兩年。她是一個支援和橋樑的角色,籌辦的活動,一方面增進老師、家長和同學之間的溝通,另一方面紓解大家的生活壓力。
我身為委員之一,有時要出席會議,有時要參與活動,私人時間雖然少了,但我非常珍惜這個機會,因為兒子會在我開會或活動前,提出這問題、那建議等等。不管我是否接受這些問題或意見,總算讓我多了一個和兒子溝通的好機會啊!
在這裏衷心祝福家長教師會在新紀元的開始,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 返回
曾經有這樣一件事,具體日期沒法考證。那是一個風雨無常的夏日,上學時下了一場大雨,一位同學全身濕透地走進教室。誰都知道穿著濕衣服在冷氣裏坐上幾個小時的後果。有位老師發現了,立即取來乾淨的校服讓這位同學換上。雖然只是舉手之勞,但實實在在地幫助了同學。這不是老師的份內事,做了,得不到獎勵;不做,沒有人責備。那位老師只是憑著善良的本性和對學生的關懷去做。這就是我們的老師!可謂:教者,父母心也!
其實,許多老師都在默默無聞地做著不是自己份內事的工作。譬如:學校鼓勵每個中一同學都學一種樂器,因此每年考琴的報名,安排伴奏等工作給音樂老師平添了許多工作。同學卻因為學琴、考琴佔用了休息時間,並不領情;家長不知內情,以為理所當然是學校的事也並不感激;學校也並沒有因音樂老師多做這工作而給予報酬。我們的音樂老師是為了什麼呢?也許,就是為了對得住自己的作為教育工作者的一顆拳拳之心吧?
老師的工作是非常繁重的,幾乎每位都兼顧兩個學科的教學工作,有的還要做班主任或負責課外活動,常常剛放下中二的歷史,又拿起中五的英文,加上班務瑣碎,有時真令人身心俱疲。老師也是血肉之軀,也會疲勞,也會饑餓,也有情緒低落的時候。我們每個家庭中的一、兩個孩子,最多三個,已搞得我們時時氣結,無所適從,更何況一個班四十幾個學生呢?四十幾個來自不同家庭,有思想,有個性,現代的,見多識廣的半大不大的孩子;老師要在同一時間、地點教育他們,令他們健康成長,並非易事。
更有孩子們背後成倍的家長。我們這樣的學校的家長,許多都非等閑之輩,或腰纏萬貫,或身居要職,一呼百應,至少肚子裏都流淌著幾瓶墨水。小則「老師的語法教錯了……」大則「我同我的律師傾……」相對有些學校的家長大多為口奔馳,無暇他顧,更有目不識丁者對文化懷著敬畏,「阿仔不聽教,先生你打拒啦。」相比之下,我們的家長對學校、對教師便有更高的要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又何況我們的身兼數職,日理萬機的老師?他們不是神,處理問題未必會令到人人滿意。我們做家長的要體諒他們,信任他們,支持他們,為孩子做個好榜樣,讓孩子每天心平氣和地走進學校,這樣校園便呈現一片祥和氣氛,孩子們的一天也會是愉快的。試問:有哪一位做父母的不想自己的寶貝兒子開心呢?
所以,愛老師,就是愛自己的孩子!
- 返回
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不知不覺間,原來學了科學已經十年了。記得小時候,跟媽媽到圖書館,看了一本印刷精美的化學書,我就是這樣被書中的圖片吸引,對科學產生興趣。從此開始閱讀有關科學的書籍,從兒童圖書館到成人圖書館,再到大學圖書館。就是這樣十年過去了,現在回想都不知是否一個正確的抉擇。
無可否認,我的確學會了很多很多的科學知識。各種類型、不同學科的知識,也有接觸過。雖然不能說對每一科都有非常深入的瞭解,但是至少是非常全面地去認識科學這個整體。或許有人問,為什麼十年來對科學還是如此熱愛?其實讀科學,不僅是認識它的理論,而且可以從中得到了不少樂趣。當你仔細探究,便會發現人類的智慧是你無法想像的,宇宙的奧秘是你無法理解的。所以愛因斯坦才會說:
The most incomprehensible thing in the universe is that it is so comprehensible.
不過,最重要的是學科學使我的思想變得更理性,比較著重邏輯性。當然,經常研究理論,亦使我對抽象概念更易掌握。
除此之外,學習科學令我更懂得去欣賞這個世界之美。每條定律的背後其實顯示出宇宙是如此完美,如此和諧。要是沒有一位充滿智慧的創造者,是絕對不可能出現這麼美的宇宙。
然而,可能是因為我實在太早學習科學,以致我失去了,一些孩子天賦的才能,就是創意。小時候,我都沒有一些天方夜譚的構想,因為當時我學的理論告訴我,這是不可行的。這種思想方式,在科學研究上,其實是相當不利的,因為科學需要創新,才能有突破。
小時候,每次看到書中寫的某些定律,可能因為年紀太小的關係,我必定盡信它的內容,丁點兒也沒有懷疑過。將這種態度用在科學研究上,其實也是相當不利的。科學要求以懷疑之心,看待每件事物。現在沒有了這種態度,科學研究便難以成功。
最近,我發覺自己的理性思維,嚴重蓋過我的感性思維,這可能是我讀得太多科學的緣故。直至現時為止,我還未能碓定這是好,還是壞。
十年過去了。別看我現在的科學好像很在行,其實我學了的,可能還不到整個物理、化學的十萬分之一。「學海無涯」,每一個學科,也許是你想不到的那樣博大精深。知識是無盡的,所以我想,那些「萬有理論」(the theory of everything),其實都只是翰海天涯中的一粒小沙。
- 返回
「以民為本」從來都應該是決策者的方針。衡量政策的好壞,除了要從其目標出發外,還要評估其實用性。試問推行一個未能解決人民需要的政策與給和尚送梳子有何分別?因此,「以民為本」是一個政府推行政策時的基本考慮。可是當中「民」的質素也十分重要,而我認為社會上需要領導者比服從者多,社會才能步向欣欣向榮的景象。
有領導才能並不表示愛發號司令。有領導才能的人能明確地指出當下最缺乏東西、社會的需要。他們具備慧眼,明白一件事之內蘊並能分析箇中利弊。此外,他們亦很文明:由衷地採納別人提供的良好建議,又懂得溫和地發表個人意見——有不當的地方更會鍥而不捨,據理力爭。真正有領導才能的人不會搶著發號司令,相反會吸納各方意見並加以探討,再作定案 ——這正是社會上需要的人。
如果社會上的服從者較多,很可能會令我們缺乏人民的意見。雖然「願意服從」並不代表「盲目服從」,但市民的聲音便會減弱,民生所求便難以達到了——因為他們較為沉默,對目標積極爭取的拼勁亦相對地少。況且,真正有領導才能的人會發表意見之餘也肯接受建議,遇到好的建議他們當然願意服從、採納。由是觀之,社會需要領導者多於服從者。
古語有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可見人民乃推動國家的原動力,也能令國家傾頹。因此,一個社會需要有領導才能的政府與人民,共同提出意見才能興盛;相反,若國家存在「一言堂」政府和甘於服從的人民,國民利益會受損,社會亦不能進步。
很明顯,社會上的領導者應比服從者多。然而,領導者也不應恃著此能力越俎代庖——應理性地提出和接納意見,社會才能安定繁榮。